医院新闻
宣武医院武力勇教授团队《JAMA Neurology》阐明皮肤活检RT-QuIC在朊蛋白病中的诊断价值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武力勇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董小平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 Neurology》上发表了题为“Multi-site Skin Biopsies vs Cerebrospinal Fluid for Prion Seeding Activity in the Diagnosis of Prion Disea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是国际首个评估活体皮肤RT-QuIC技术在朊蛋白病诊断中价值的大样本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忠云博士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石琦教授和肖康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武力勇教授和董小平教授为通讯作者。
朊蛋白病是一类由异常折叠的致病性朊蛋白引发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克雅病(CJD)、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FI)和Gerstmann-Sträussler-Scheinker综合征(GSS)。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通常在短时间内出现记忆丧失、精神异常和运动障碍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由于朊蛋白病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手段(如头颅MRI、脑电图和脑脊液14-3-3蛋白)的敏感性不高,易与其他神经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近年来,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实时震荡诱导转化(RT-QuIC)技术的应用,使得检测特异性朊蛋白成为早期诊断的可能。RT-QuIC检测通常以脑脊液为样本,但其采集具有一定侵入性,约有10%的患者因禁忌症或对腰穿的顾虑而无法接受。此外,国内的脑脊液RT-QuIC阳性率低于国际报道。最近研究显示,皮肤RT-QuIC检测可能比脑脊液更具敏感性,但这些数据多基于尸检样本,缺乏大样本活体研究。因此,验证活体皮肤RT-QuIC在朊蛋白病诊断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为该疾病的早期、便捷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该研究纳入了宣武医院的101例朊蛋白病患者(包括散发性和遗传性类型)以及23例非朊蛋白病患者,采样部位包括耳后、上臂、下背部和大腿内侧,同时94例患者还采集了脑脊液样本。结果显示,在三种稀释条件下,不同皮肤部位的RT-QuIC敏感性分别为:耳后84.9%、上臂80.0%、下背部83.7%和大腿内侧84.8%,其中耳后部位在各种稀释条件下表现出最佳一致性。在多部位组合检测中,研究发现任意两处皮肤样本(如耳后、大腿内侧或下背部)的联合RT-QuIC敏感性达92.1%,显著高于单独脑脊液检测的敏感性(75.5%)。当结合所有皮肤部位样本时,敏感性进一步提升至95.0%,充分展现了多部位皮肤检测在朊蛋白病诊断中的优势。
图 单部位(A)及多部位联合(B)皮肤RT-QuIC诊断朊蛋白病的敏感性
该研究首次在活体患者中证实了皮肤RT-QuIC检测的高敏感性,由于皮肤取样操作简便、微创、风险低,为实现朊蛋白病的早期和便捷诊断提供了新路径。
该研究受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24-2-201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146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