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守护记忆

发布时间:2024-09-21 浏览次数:
字号:

“2021年,我国启动国家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此前,我国仅有2000名认知障碍专科医师,与数以千万计的认知障碍患者数量相比,杯水车薪。”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唐毅说。

没有规范化强、可及性高的筛查、干预、诊疗体系,就难以走出认知障碍疾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难的“卡脖子”困局。

老路走不通,干脆另辟蹊径,“云上超车”。

在认知障碍领域深耕多年的唐毅,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他带领团队开展的“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不是目的,造福患者才是医者初衷。”唐毅说。

行胜于言。

唐毅介绍,如今,宣武医院团队开创的数字诊疗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国已建成602家以“宣武模式”为范本的认知障碍诊疗中心,服务患者超过800万人次。

23.jpg

唐毅带领团队探讨病情

1 千人千方的“数字药”

今年9月的一天,在宣武医院脑认知健康管理中心,76岁的宋先生有些忐忑地等待着一场重大的“考试”。为了这场“考试”,他已经在家里积极准备了大半年。

原来,去年10月,宋先生在宣武医院记忆门诊被确诊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后来,经过脑认知健康管理中心的进一步评测,宋先生被诊断为混合型痴呆患者。医生为他开具了“数字药”,叮嘱他遵医嘱积极干预。

此次,宋先生是来复查的。他打开平板电脑上的数字诊疗平台,有些自豪地向康复训练师展示自己的脑健康管理作业。平台的患者信息页面记录着他自去年11月起开始的居家训练日记:285天中,有187天完成了居家训练;覆盖了75个不同的训练程序;总共训练了1330次,每天4次。

“您坚持得真好,这回测试肯定会有个好结果。”康复训练师看着病程管理页面五颜六色、一路向好的注意力、语言、执行功能、情绪等多项指标的曲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一边温和地鼓励老人,一边为他安排了复查测试。果不其然,在国际通用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测评中,宋先生都拿到了基本正常的好成绩。

“没想到,这个‘数字药’真有用!”拿着自己的成绩单,宋先生激动地说。经过不到一年的“数字药”治疗,老人的记忆力、情绪状态都有了明显好转,平时和家人也更有的聊了。

患者所说的神奇的“数字药”,就是宣武医院团队耗时近20年完成的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

“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老年痴呆,对这种疾病的干预和诊疗,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启动干预的时间窗。”2006年,唐毅从协和医学院毕业来到宣武医院工作,此后,他一直坚守在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的第一线。其间,几乎每一名到院就诊的重度老年痴呆患者,都让他感到特别揪心,“每名重症患者至少需要一到两名家属提供专门的照料,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难以承受的重担。”

如果不能在早期扑灭“火星”,重症患者会越积越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终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我国现有认知障碍患者5300多万,其中痴呆患者达1507万,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3877万。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变大。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高达983万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唐毅说,当认知障碍发展到后期,干预效果将明显变差,一般只能以对症治疗为主。

轻度,正是干预的最佳时间窗。而传统的疗法因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存在诊疗效率相对低下的“卡脖子”难题,难以满足庞大患者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宣武医院团队从认知障碍疾病的神经网络可塑性机制入手,研发了准确、便捷、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数字化认知评估和干预技术,并形成了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

怎么理解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机制呢?唐毅深入浅出地解释:就像身体肌肉越锻炼力量越好一样,我们的大脑同样也需要锻炼。不同的认知退化和损伤,在锻炼大脑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认知维度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记忆不好的训练记忆力,语言不好的训练语言能力。

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正是一种集早期筛查、诊断与干预于一体的、千人千方的“数字药”。

唐毅介绍,数字诊疗可以实时采集、融合和分析多源医疗数据,利用高性能算力整合技术实现云端高效协同计算,基于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实现智能化认知评估和认知干预,最终构建集认知障碍疾病实时评估、决策和干预于一体的智能化数字诊疗平台。数字诊疗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可用于居家训练、社区筛查管理、医院诊疗等不同场景。这也是国家药监局批准认证的全国首个认知障碍云平台医疗器械。

找不同、水果打包、飞跃公路……打开数字诊疗平台的患者端,点击训练内容,色彩鲜艳、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映入眼帘。在感知力、注意力、执行力、记忆力等多个不同训练场景下,共有近400个不同的训练小程序。根据平台评估的不同测试结果,医生、康复训练师将为患者设计、搭配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处方。

经卫健部门批准,宣武医院率先开展专科认知训练,实现了线下认知训练门诊与线上认知训练平台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推行数字疗法以来,认知训练患者的数量从每年300例提升到了3000多例。”唐毅说,“数字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诊疗的可及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此外,基于认知训练的实践,宣武医院项目组还牵头制定了《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认知训练中国指南》和《认知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为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全过程的规范化开展提供指导。

24.jpg

唐毅查房

2 “指尖服务”送医到基层

“我们多年积累建立起的从筛查、诊断到治疗、管理的高效数字化诊疗体系,不能囿于宣武医院。”唐毅和团队决定走出去。

在项目组的不断推进下,线上线下结合、多层联动的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新模式逐渐形成。目前,数字诊疗平台已经推广到全国389家医院,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认知障碍、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等各种认知障碍疾病,以及房颤、冠心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症等导致或伴随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与治疗中,有效提升了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9月4日8时许,门头沟区京煤集团总医院门矿医院康复诊疗中心主任刘柱像往常一样,来到医院的康复中心病房查房。病床上,患者郑先生正在康复训练师的帮助下,拿着平板电脑进行认知障碍数字疗法训练。见到医生,他的脸上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

“早上吃好了吗?”刘柱亲切地问。“吃得可好了!”患者虽然说得有些吃力,但吐字还比较清晰。一旁陪床的家属赶紧补上一句:“这几天,我们训练成效不错!”

郑先生在门矿医院康复中心住院半年,病情明显好转。他患有糖尿病、肾病,曾经两次因为突发脑卒中住院急救。第二次卒中后,郑先生认知状态每况愈下,一度不认人、听不懂话,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在门矿医院记忆门诊就诊后,刘柱为他进行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评分仅为16分。这项评估的结果在26分及以上才属于认知正常。当时,郑先生还不到40岁,这样的结果给他的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还有希望回归正常生活吗?”这是患者家属最关心的问题。“只要持之以恒地干预,一定会有好转的!”刘柱开解患者家属,他解释:一些继发性的认知障碍,通过治好原发疾病,并辅以干预训练,认知方面的问题会随之好转,甚至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他还这么年轻,别失去信心!”

住院期间,郑先生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分别进行一次数字疗法,完成全方位的认知功能训练。如今,他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最好成绩已经达到20分。虽然距离26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短短半年后,他已经可以和家人进行日常交流了。这样的进步,对于郑先生和家人来说,“完全出乎意料!”刘柱鼓励患者家属,“他的原发病比较重,康复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通过持续的线上训练,认知评估达标还是有希望的。”

郑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刘柱介绍,60%至7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认知障碍后遗症。以门矿医院为例,康复中心住院患者中,80%多都是卒中后的康复患者。“数字疗法满足了这部分患者的诊疗和康复需求。每天,我们要通过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为20多名住院患者提供训练服务。”

数字诊疗平台的应用范畴远不止于病房。现在,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更广泛地应用于门诊患者。刘柱介绍,作为一家一级甲等基层医院,去年引入该平台并建设记忆门诊以来,门矿医院已经利用数字技术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千余次认知筛查测评服务,绝大多数是50至70岁的中老年居民,检测异常率高达60%至70%。“可以说,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真真切切地给辖区及周边的中老年人带来了福祉,在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的早识别、早干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门矿医院,是宣武医院推广认知障碍数字疗法惠及基层的一个缩影。

唐毅介绍,目前,数字诊疗平台已为10余万名患者提供了800余万次的认知评估和干预服务。按照认知训练可预防30%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发展成重度或痴呆来估算,提早开展认知筛查和干预,每年可为全国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庭减轻120亿至190亿元的经济负担。“可以预见,数字疗法的推行,必将使家庭和社会轻装而行。”唐毅说。

25.jpg

中国首个认知中心地图重磅发布

3 “宣武模式”遍地开花

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的研发和推广初见成效,很快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认可。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2021年,唐毅又率领团队承担国家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

为调研我国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及诊疗情况,唐毅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走遍全国。“我发现,虽然老年人群体中有如此多的认知障碍患者,但能看这种疾病的医生少之又少。”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医院没有认知障碍疾病诊疗专科,也缺乏规范化的诊疗和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仅有的2000名认知障碍专科医师,绝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而认知障碍的筛查又多依靠人工开展。

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和高风险人群,供求关系矛盾凸显。

不论是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在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因失智失治而致贫返贫的家庭层出不穷。庞大患者群体的服务诉求如果都让大医院来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让患者在当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质化的服务,是当务之急。

为此,宣武医院团队利用认知障碍疾病数字诊疗平台,制定了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记忆防治中心(含记忆门诊)的层级化认知障碍疾病诊疗新模式。三级认知中心的有效互动、数据共享和诊疗同质化,形成了家庭、社区和医院有效联动的特色服务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宣武医院团队牵头启动了中国认知障碍专科人才培训计划,每年都有上百名全国各地的认知中心医护人员来到宣武医院集中培训,学习认知障碍筛查、诊疗、管理一体化的“宣武模式”。

山东省中医院认知中心,就是“宣武模式”的受益者。

去年至今,该院共派出4名相关专业的医生来到宣武医院进修学习,中医经典科副主任唐赛雪就是其中一员,“当时,我们医院正在进行认知中心建设,我真的是慕名而来。”

一年的进修学习,让唐赛雪受益匪浅。认知障碍不仅仅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认知问题不只存在于老年人身上、及时筛查和干预可以延缓认知障碍病程……许多以往模糊的概念,在这次宣武之旅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

2023年9月,山东省中医院成立了认知中心。次年3月,唐赛雪顺利完成进修,回到山东。她与一同学习的同学一道,根据山东省中医院的现状,精心将“宣武模式”移植过去,并成了认知中心的主力干将。

如今,山东省中医院认知中心结合中医药特色,设立了记忆门诊、认知测评室、认知康复室、慢病管理及随访室,通过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服务当地乃至周边的认知障碍患者。“成立1年间,我们已规范诊疗相关病患1000余例。”唐赛雪骄傲地说。

放眼全国,“宣武模式”可谓遍地开花。

唐毅介绍,目前,宣武医院已牵头在全国建成各级认知中心602家,同时组织了92场国家级认知障碍疾病学习班,培养了3500余名认知障碍疾病专业人员,并通过对口帮扶、进修培养等形式,为西藏、新疆、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培养基层骨干医务人员100余名,使其具备独立开展认知障碍疾病智能化筛查、评估和干预等临床诊疗技术的能力。在全国进行了30余次指南培训和120余次认知障碍疾病的专业授课,向3万余名专业人员进行了指南共识推广。

路越走越宽,脚步越来越快。

匆匆结束采访,唐毅顾不上稍作休整,步履不停,又投入了紧张的科研工作。

“路很长,我们将继续奋斗!”


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

26.jpg